雍正改革方案?
主要提现在以下四点。
第一条改革,火耗归公。
谁也想不到,会有这么一天。火耗过去都是地方官员们中饱私囊的主要来源,不少官员之所以富得流油,其实就是得了火耗的好处。
早在万历年间,火耗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定,基本上全都由地方官员们来自己处置这些火耗银子,最后当然是落在他们自己的腰包里。
在新安,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,既至,遂耗太半。率问其故,答曰:‘雀鼠耗也。’率笑而言曰:壮哉雀鼠!---《梁书·张率传》
到了满清王朝入关以后,这件事依旧无法得到改变,顺治、康熙两任皇帝都没有改变这件事。等到雍正皇帝上台以后,一切都变了。
雍正皇帝决心要彻底断了地方官员的这条生财之道。他发布命令,让各地官员,把所有火耗全部交公。这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,这无非就是断了这帮人的生路,那他们哪里肯干呢?
不肯干也没办法,因为雍正皇帝是真的敢杀人的一个皇帝。只要是没有按照他的命令做事的官员,那都逃不过他的眼睛。
第二条改革,士绅一体当差,一体纳粮。
这又涉及到一条千古不变的潜规则,但凡读书人考取了功名,那就不需要向国家交税了。一般新政府都是用这种方式来笼络天下的读书人。
这方法还真管用,读书人最吃这一套,他们一生的理想,那就是不用纳粮。只要好好读书,总有一天可以入朝为官,那就不用再交税纳粮了。
所以说自古以来有这么一句话: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,因为朝廷的税收时常都会调整,在加重的时候,很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。
可是读书人心里有希望啊,而且读书不错的人,都已经可以不用交税了。所以这帮人当然是有优越感的了。
现在雍正皇帝下达了一个命令,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种田的人,全部都要交税。没有理由让这些收入高的人,反而逃过了税收。
这一条命令下来,虽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老百姓的生活,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,读书人都交税的话,那么朝廷就会富有,潜移默化之中,老百姓的小日子自然是要好起来的。
可是这伤害到了一部分拥有特权之人的利益,所以这件事遭到了强烈的反对。尤其是在河南地区的考生罢考事件,差点造就了雍正朝罢考的首例。
但是不管有多难,雍正皇帝都坚决要执行这项改革。不光是纳税要一样,就连服徭役也是一样的待遇。
第三条改革,摊丁入亩。
这还是涉及到了一条千古弊端的事情。在过去交税是按照人头来交,家里有几口人,那么就交多少税。按照这种交法的话,那么穷苦的百姓压根就负担不起这么多税收,而富有的人,就算生再多,也无伤大雅。
这就造成了一个困局,老百姓们不敢生孩子了。而且富有的人,他们通过关系,甚至可以瞒报人口,这可不是一件好事。
田亩起丁,田多则丁多,田少则丁少,计亩科算,无从欺隐,其利一,民间无包赔之苦,其利二,编审之年,照例造册,无须再加稽核,其利三;各完各田之丁,无不能上下其手,其利四。---《嘉兴府志》
雍正皇帝深切地了解到这件事的弊端,所以做出了改革。他将人头税直接跟地税挂钩。也就是说从今以后,再也不按照人头来收税了,是将人头税放在地税里面去征收。
过去是谁家里人多,那交税就多。可是改革以后完全不同了,是谁家的地多,交税就多。人口和田产对应上,超过田产的人口,就不用交税了。
那老百姓就可以放开了生孩子了,反倒是那些有很多田产的有钱人不太好过了。这个时候富人们就开始偷偷隐藏地产,想要通过打通关系来解决这件事。
但是雍正皇帝立刻开始了对土地的重新丈量,而且是每隔几年就丈量一回。这可把那帮地主给气了个半死。
其实真正生气的,是那些在地方上圈地严重的王公大臣。他们表面上一本正经,谈天说地,可是在背地里,每个人都手握大量土地,这是雍正最痛恨的地方。
第四条改革,改土归流。
土司这个词大家一定是听过的,这可不是面包中能吃的吐司,这是一种称呼。是对西南大部分地区,少数民族领袖们的一种称呼。
土司是世袭制度,一般都是由家里的儿子来继承土司的位置。满清政府入关以后,这些土司表面上是臣服于满清王朝了,可是背地里依旧是地方上的土皇帝。
他们在地方上拥有绝对的自治权,甚至连地方官都无权干涉他们的事务。这在雍正皇帝眼里,是绝不容许的。
查云南土官多半强豪,所属苗民悉听其指使,残暴横肆,无所不为。其土官懦弱者,凶恶把目,为害尤甚,不但目无府州,亦并心无督抚。---《恭谢圣恩,敬陈愚悃事》折
居然有旨意跟废话没差别的地方,那就必须要改革。于是雍正皇帝打算废除土司,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,因为土司的地方势力实在是太大,要想彻底消灭这些人,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。
为此雍正花费了很多钱粮兵马,这才平息了很大一部分土司的势力。湖南、贵州、云南、四川等地的土司都被雍正取缔,换来的是各个州府的管辖。
郡县制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出现,可是真正到了雍正时期,才全国开始实行郡县制,这是大家都无法相信的事情。
上一篇:黑龙江微型旋耕机使用方法详解
推荐阅读